項目案例
項目案例
三亞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
2019-10-31
規劃范圍
本規劃范圍為三亞市行政區劃所轄陸地范圍及近海地區。轄四區(吉陽區、 天涯區、海棠區、崖州區)和育才生態區。
規劃性質
第一,本規劃屬于一個建立在各種成熟規劃基礎上的,具有較強指向性的市 域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規劃理念上須服從各種上位規劃的核心指導思想。
第二,本規劃屬于《三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的修編與提升規劃,作為三 亞市旅游業全域發展與旅游綜合開發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對于三亞推進旅游產業 融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旅游產業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本規劃屬于指向性的地市級戰略規劃,旨在通過規劃解決宏觀戰略目 標,明確中觀策略問題,適度關注微觀層面。
資源特色
三亞旅游資源類型豐富、空間分布密集、資源品質一流,從自然、文化、 產業多層次歸納九大主題旅游資源。三亞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相互交融, 旅游資源種類豐富,擁有森林、動物、溫泉、巖洞、田園、人文風情及歷史遺跡 等。整體呈現以下九大主題類型為主:“碧海沙灘、熱帶雨林、民族風情、古城 記憶、養生溫泉、熱帶田園、國際賽事、水果王國、紅色文化”的資源主題類型。
全資源整合
整合三亞“海洋-內陸-低空”、“景區-城區-主題小鎮-特色村莊-風景道” 資源,加快產業資源、社會資源、城鎮資源等全域資源旅游化開發,擴容發展 空間。
城市旅游
(一)主城區發展理念 城區旅游化,城市即景區,城市即風景。通過城景一體化,打造主城區為旅 游吸引物,國際化、生態化的居游共享空間,城市旅游會客廳、三亞美麗生活體 驗地,三亞旅游產業服務中心城。
(二)供給側視角下城市旅游的路徑
在“雙城雙修”的引領下,城市空間、設施、景觀、道路、服務、氛圍融 入旅游功能?!奥糜?城市”衍生新功能,旅游統籌三亞城區全域建設,從軟件 硬件,打造兼具城市功能和旅游吸引力的城市標志物系統。實現城市功能旅游化、 城市公園景區化、交通設施旅游化,社會資源旅游化,將城市功能與旅游實現無 縫對接。
(三)城市旅游的舉措
1. 場景營造·創意引領。把日常生活中的功能空間變成景點,營造富有特 色的生產生活場景,彰顯三亞熱帶風情,和海洋特色。
2.文化注入·氣質養成。彰顯熱帶海洋文化,豐富特色城市休閑,匯聚海洋 美食、文化、商業、購物、娛樂,打造三亞美麗生活體驗地,營造國際化熱帶濱 海城市氣質。 3. 城市綜合環境提升。提升城區景觀風貌,升級行業服務質量,建構一個 國際化、標準化、主客共享的生態系統、社會資源旅游訪問系統、交通系統、服務系統。
海洋旅游
(一)發展思路
國際性熱帶海洋旅游目的地、全國海洋旅游的制高點,打造我國海洋旅游的 創新實驗區,構建“海上三亞”新藍圖。
(二)供給側視角下海洋旅游資源整合模式
全域旅游格局下,以濱海型景區、旅游度假區為核心,整合腹地、濱海、海 洋三大區域,拓展低空、海平面、海底三大空間,加強主體之間的區域協作,實 現海洋旅游資源的多位一體,空間聯動、整體協作發展,實現大三亞大海洋全產 業鏈集團發展的新格局。
(三)旅游區——泛景區化旅游目的地
面臨傳統景區發展瓶頸和大眾旅游時代景區新變化,催生全域旅游之于景區 的新要求,即打造泛景區化旅游目的地。泛景區化,不是沒有景區,而是以景區 為核心的區域聯動的產業鏈集團發展模式。規劃率先打造若干泛景區化旅游目的 地示范點。先試先行,探索路徑,取得試點經驗后,逐步向其他景區推廣,以三 亞濱海型成熟景區為優先示范,打造以景區+周邊形成集團化(組團化)發展, 實現產業鏈盈利。
(四)海洋旅游新業態
深耕海洋特色,彰顯海岸優勢,優化培育海洋旅游八大業態,精細化打造三 亞特色的海洋旅游產業鏈。
(五)重點項目建設
分為岸線基礎設施服務項目、海洋旅游產品建設項目、以及離岸島嶼重點建 設項目,共計 22 個。
(六)海洋旅游發展舉措
建全海洋旅游產業鏈發展的管理體系、政策體系、安全體系,智慧旅游體系 等,推進海洋旅游的多規合一、區域合作、品牌營銷,產業協作。
1. 建立高效海洋旅游管理體系
2. 強化海洋旅游政策支撐體系
3. 培育海洋旅游國際人才體系
4. 構建海洋救援安全保障體系
5. 搭建海洋旅游智慧旅游體系
6. 加快海洋旅游市場開發與區域合作
低空旅游
(一)供給側視角下的低空旅游發展
1. 低空旅游產業體系
2. 低空旅游產品體系
3. 低空旅游實施保障
(二)發展定位
以三亞亞龍、美亞兩大低空旅游企業牽頭,打造航空(低空)旅游產業試驗 區、海南國際旅游島低空旅游總部基地; 推動三亞建設成為擁有海陸空立體化 旅游產業體系的國際旅游城市。
(三)空間布局
三亞低空旅游發展布局為“兩核一帶五組團”。